国家储备林既“储木”又“储金”
中国林科院森林经营团队助力福建三明增“绿”致“富”
国家储备林既“储木”又“储金”
中国林科院日前召开科技服务林改推进会。近年来,中国林科院森林经营团队扎根福建三明,用最先进的森林经营理念和技术支撑服务永安市59.84万亩国家储备林可持续经营,建立示范林1069亩,着力提升储备林森林质量,让三明绿水青山实现从无价之宝到金山银山的转变。
永安市林业局局长梅金贵说,2020年以来,永安市采用“国储林 林票”收储模式,将盘活森林资源进行收储流转作为打通“两山”转换通道的重要举措。在制定实施方案的同时,邀请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研究所(国家林草局森林经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)森林经营专家参与调研,提供技术支撑。通过与中国林科院、中林(三明)林业发展有限公司、北京中林联林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,永安开展了储备林生态系统多功能经营创新技术实验示范,将传统的杉木纯林转变为杉楠等珍贵树种混交林,将退化桉树林转变为高价值的珍贵阔叶林,计划培育胸径60厘米以上高价值楠木,并实施了“储备林 林菌”模式,建立了碳汇示范林,带动林农约6000人增收致富,实现了山林增值、林农增收。
国家林草局森林经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、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研究所研究员陆元昌表示,团队全程参与永安等县(市、区)的储备林经营,开展方案设计、专家研讨、技术培训、指导现地作业设计以及建立监测样地等全过程示范林建设工作。基于森林生态系统协力经营理论技术,团队完成了“杉木—珍贵阔叶林”大径材模式、“马尾松—珍贵阔叶林”大径材模式、“桉树—珍贵阔叶林”高价值转化模式、天然次生混交林多功能培育模式以及“储备林 短期作物”培育技术模式的示范林作业设计和施工。目前项目进展良好,乔木层、更新层、地表食用菌和珍贵药材、小微水源地等得到保护与促进,生态系统整体发育进程开始启动和加速。
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副所长雷相东表示,森林经营团队长期致力于国家储备林可持续经营研究,创新提出了森林经营的三级作业法设计体系,编制完成了林业行业标准《国家储备林可持续经营技术指南》。团队运用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协力经营理论,从林木个体差异、林分发育阶段和树种相互关系等角度进行精准经营调控,修复储备林的生态短板,培育以珍贵阔叶树种为核心的多树种混交兼用林。把储备林项目区现有天然林和人工林向着具有高度稳定性、适应性和高活力的森林生态系统方向引导,并在营建高质量森林资源的基础上,开发利用好有形的林产品资源,深度挖掘无形的生态产品价值,探索森林多功能经营、多资源利用的现代林业经营模式,助力实现“青山绿水常在、森林永续利用”。
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研究所所长王宏说,2014年,由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唐守正牵头,联合8位院士提出了“关于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,深入推进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”的建议,得到了国家的采纳和实施。10年来,全国各地通过储备林工程不仅实现了林更绿、木更多,还为各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,探索绿色金融创新,打通“两山”转换通道提供了新路径。 (宋平)